好好吃飯,可以解決80%的問題
在小說《許三觀賣血記》里有個情節:
許三觀的老婆在廣場遭批斗,他去送飯。打開飯盒里頭只有白飯,沒有菜。有人過來瞧,許三觀把飯盒伸人家鼻子底下吼:“你看沒菜吧!不給壞人吃!我跟她要劃清界限!”
等人家走了,他輕聲在老婆耳邊說:
“菜在飯底下呢,做的紅燒肉,兒子們都不知道,光給你做的,你趕緊吃了別讓人看見。”
筷子一扒拉,白飯底下確實藏著好些肉。
每每讀到,都倍受觸動。
華夏民族自古就是個飲食文化發達的民族,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所以,每個人都有自己眷戀的一個味道,烙進生命最深的記憶里。
細細想來,雖然食物本身無甚,但那個你印象最深刻的味道,里面一定包容了無限的溫暖、付出和愛。
成年人的世界,多的是苦累辛酸,但所幸有一日三餐。那些能夠娓娓道來的故事,無一不是有“味”可說。
和前男友分手三個月時,收到了他匿名寄的一個包裹,是顆貓山王榴蓮。
后來,我們就和好了。
告訴朋友時,他們都嘲笑我吃貨經不住誘惑。
我不置可否。這個還在讀書的男生,每個月節衣縮食坐十幾個小時的硬座火車來看我,記得我的所有喜惡,容忍我連自己都不能忍的壞脾氣,即使是我先說離開,他也克制地對我說:“要好好的。”
那些有100愿意花99在我們身上的人,在這世上屈指可數,是丟一個少一個。
我們總是走一山望一山,在別的地方跌得頭破血流后才想起錯過的赤誠。
人這一生,貴在珍惜。
敢去愛不難得,能去堅持才是難得。
我爸煮得一手好面。
就是清湯寡水下的一碗掛面,上面漂著辣椒油的紅油星,浮著幾個米椒籽、蔥花,看起來很勾食欲。
其實是因為那時候家里很窮,為了做菜有點味道,我爸會在每個周末,從菜市場捎回來一把米椒、麻椒、八角和桂皮,和著油,小火慢慢細煎成辣椒油。
之后吃飯時,在每道菜里,都拌上一小勺。尤其是下面的時候,就算清湯寡水,也香味撲鼻,令人垂涎欲滴,大家吃得酣暢淋漓、意猶未盡。
每次不開心,他都會樂呵呵地湊過來說:“沒事,我去給你下碗辣椒面。”
埋著頭吃完一碗面后,他會和我一起心情愉悅地想解決辦法。長大后的我,因為身體原因更注重養生,但每次下館子看到別人桌上的辣椒油,就會想起我爸,我的兒時,我的辣椒油。
那碗辣椒油,代表著的是我爸教給我的生活哲學:
生活再難,用心生活,也能從中開出花來。
小時候和爸媽一起去云南旅游。
到了飯點,他們帶著我走了很久的路去離景區很遠的一條小吃街吃飯,因為價格能比景區便宜三分之一。
我們在一家正在做活動的賣燒雞的小餐館前停住,餐館老板說當日有滿減活動。
然后我爸媽就在餐館門口商量好久,要如何點菜搭配才能最劃算。
那一刻,我站在大街上非常的難堪:為什么我們要為了十幾塊錢,如此的不體面。
或許是那樣的經歷刺痛了我脆弱的自尊心,我一直以來不愛吃雞肉。
長大后,我很努力地工作掙錢。
想給家人更好的生活,也為了保護自己脆弱的自尊,以及微不足道的虛榮心。
有時候,我們努力并不是為了要大富大貴,只是為了人生不至于因為錢,而活得太不體面。
北京賣熱干面的店伙計有點幽默。
每次去,伙計都會認真問我:
“加不加辣椒?”
我笑答:
“搞么子,早上吃熱干面加辣椒不會躁得慌撒!”
一碗優秀的熱干面,面要撣得剛好勁道,上頭要撒香蔥、帶辣勁的醬蘿卜、腌豆角、嘎嘣脆的小豌豆,芝麻醬一定要均勻地和在每一根面條上……
雖然這里的味道,總是差那么幾分,但那依然是我光顧得最多的一家店。
或許只有湖北人,才能理解一個武漢人對熱干面的感情。
就像川渝離不開火鍋,蘭州離不開拉面,湖北人記憶里不可抹滅的是熱干面。
所以就算扎堆到了北京,川渝人依然點火鍋,蘭州人偏愛面食,福建人好幾口魚,武漢人想熱干面比想家頻繁。
正如作家徐逢說:
“熱干面,是流淌在武漢人血脈里的熱辣。”
在外吃老家菜的人,從來不是指望味道,而是單純找找安心的感覺。
大家都夸我做的餃子好。
白菜豬肉餡,韭菜雞蛋餡,香菇瘦肉餡……餡飽皮勁道,用料也鮮。
打從我和灶臺等高的時候,就開始自己搗拾吃的,所以我又胖又能干。到我上大學的時候,一口五十塊的迷你鍋,我可以背著宿管在宿舍里,給饑腸轆轆的舍友整出一桌滿漢全席。
胖子還有個優點是不計較。出鍋的第一口樂意給別人吃,自己負責掃底。
所以我人緣好,大概是大家都比較現實,畢竟跟著胖子有飯吃。
一群人時熱鬧,一個人時,在吃上我也不虧待自己。
最難的時候,是女朋友剛和我分手,又剛工作,口袋里幾個鋼镚叮當響。
但每隔一個周末,我都要抽出一小時去超市買點材料,不要速凍的,一定要自己和面,和餡,下一碗滾燙的餃子。就著夜色,刷兩場NBA,倒兩碟醋細嚼慢咽,人生還有什么好不快活呢。
其實這些是我外婆告訴我的,她常說人能吃下飯,才能好好活。
大概就是李碧華那句:
“吃的時候,只求后果,不想前因。”
我們剛在一起的時候,我還是大二。
有一回感冒的我抱怨“病了吃不了重口”,隔天他就提了壺自己燉的皮蛋瘦肉粥給我。他說他問了一圈我的同學,知道我不喜歡喝甜粥。
然后拉著我到操場的看臺上,就著壺咕嚕咕嚕喝。他看我抱著比頭大的壺有點辛苦,奪過我的勺子一勺一勺給我喂。
兩個青澀的年輕人紅著臉,一聲不吭地你一勺我一口,吃光了那一壺,然后我第一次主動親了他……
后來,他劈腿我們分開了。聽說他去了廣州,不知道他在那個到處有粥的城市,喝到軟軟糯糯的鮮咸味道時,是否會想起我們那天的吻。
有很多人問過我是否會恨他怪他,老實說一開始是有,但后來就不了。
我知道我被真心地愛過寵過呵護過。只要兩個人曾經彼此真誠,不負愛過便好。
蘿卜排骨湯,是一種喝了就會讓我活過來的食物。
我腸胃不是很好,老家的老一輩常交代我媽說湯更養胃。
所以,一盅蘿卜排骨湯,是我食用頻率最高的菜品。
尤其是加班到深夜的時候。在瓦罐里燜到略微滾燙的溫度,蘿卜軟而不爛,肉是恰到好處的嚼勁,湯清透微微泛油光。一口下去,熱氣在胃里蕩氣回腸。
有一周末,陪她去買菜。
大清早她就把我喊起來,在很多個肉攤面前挑挑揀揀半天,邊挑邊念:
“要這個顏色才新鮮,肥瘦這個程度的是本地豬,要這個段的肉質好……”
在肉攤前花的時間比在其它攤位的時間總和還長。
我有點尷尬,有點惱火,有點心疼,卻也動容。
在這世界上,有一個人竟會如此努力地,給你煲一盅湯。
《請回答1988》里有段話:
偶爾媽媽會讓我覺得很丟人
為什么媽媽連最起碼的顏面和自尊心都沒有呢?
我對此曾經非常惱火
但那時候我并不明白
那時因為我
因為比起自己,媽媽更珍惜的、更想保護的,是我”
成年人的世界,酸甜苦辣的滋味都藏在一碗食物里。
每個人的生命里都有自己眷戀的一個味道。總有那么一碗飯,吃得你淚流滿面。
我們快樂的時候,吃麻辣小龍蝦、桂花赤豆糊、生煎饅頭、紅油米豆腐、煎餅果子、麻辣藕片、貴妃涼面、桂林米粉、鴨血粉絲、驢肉火燒、羊肉串、豌豆黃、椰子飯、貓耳朵、土筍凍、臊子面、汽鍋雞、清蒸蝦虎、酸奶冰棍、糖油粑粑、擔擔面、海蠣煎、鍋巴蒸……
不開心的時候,我們吃糯米雞、毛血旺、冒芋頭、蹄花湯、串串香、泥鰍掛面、崇明糕、海南雞飯、燒肉粽、拔絲芋頭、葡式蛋撻、鄱陽湖獅子頭、酥油餅、狀元豆、烤馬步魚、楊枝甘露、牦牛酸奶、麻辣鴨脖、燒仙草、甜酒沖蛋、口味蝦、松鼠桂魚……
吞下去那一口熱氣,吐出來的是支撐我們繼續活下去的力氣。
中國有句古話“民以食為天”,一蔬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湯一水,都要細細品嘗。
吃下去,熬過去,縱然世道再難,沒有跨不過去的坎。
好好吃飯,可以解決人生80%的問題。
今天,你吃飯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