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即是多:學會享受有限的幸福
01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少即是多”這句話。
這句話最開始提出的是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建筑設計師,主要的意思是:除去多余繁縟的裝飾,崇尚簡約生活。
這句話隨后被應用到了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當中。
簡樸的生活,精神的豐盈就是“Lessismore(少即是多)”。
簡單的生活方式,更為珍視精神和體驗的幸福感,學會享受有限的幸福。
前兩天,高曉松出人意料的發表了一篇長文,題目叫做《在北歐,我覺得自己內心很丑陋》。
這篇文章中,高曉松講述了自己在瑞典的生活境況。
說實話,我感到很驚訝,因為他說自己在瑞典基本不敢跟人說話了。
因為他見到的瑞典人,宜家的創始老板,開一輛沃爾沃開了44年;人們出行就是開一條小船,還不是什么好船。
他們不愿意跟你聊金錢,聊地位,聊你的人生成就,他們甚至會因為自己的人生成就而感到羞愧。
而自己是一個特別自豪有點驕傲的人,他去美國或者在中國,與人交流一定會先把自己吹噓半天,抬高自己的地位。
但是來到北歐之后,他簡直沒辦法跟別人說話。
02
前幾天,一個著名的演員獲得了艾美獎的最佳男演員,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瑞典人,他去領獎的時候,會特別難受。
因為他們本地有一個“法則”,法則的內容是:永遠不要覺得自己很特別。
于是這位男演員拿了獎杯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藏起來,因為他覺得這不是什么可炫耀的事情。
可是美國人對于這個獎杯的態度卻是敬佩、崇拜的心情,每個人都會來夸贊他一番。
他說:“那晚我真的太煎熬了,所有人的態度都讓他招架不住。”
北歐人的生活狀態簡直太讓人震驚了,其實這是一個生活態度的問題,Lessismore(少即是多)就是我們最應該學的生活態度。
學會享受有限的幸福,因為幸福本身就是有限的,我們總是貪婪的想要爭取更多,所以我們才如此不幸福。
03
一種平靜歡愉的氣質,快快樂樂地享受非常健全的體格,理智清明,生命活潑,洞徹事理,意欲溫和,心地善良。
這些都不是身份與財富所能促成或代替的。
也許大家能留意到一件事,就是那些描寫人們生活幸福,心境安寧的詩詞佳句,大多都是簡單質樸的。
比如,陶淵明的《采菊》中所描寫的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再比如,《桃花源記》中的景象: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人生中我們得到的、嘗試的、擁有的一定會越來越多,但是幸福感到底在哪里?
或許在嘗試了“多”之后,懂得“少”的深意,才能真切的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