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秋,只這一個字,便令人無限感懷。
記得那日,聽人說,立秋了,眉間瞬息劃過了幾許秋涼,仿佛身邊所有的繁華在一念間捻熄了,年輪無情軋過,匆匆又匆匆,蕭疏寂寞,從此如影形隨。
不要說,秋有多寥落,它會讓你憶起那些曾經的綠肥紅瘦。
秋,是感性的女子,留長長的柔軟的發,穿長長的碎花的棉裙,聽抒情委婉的歌,寫安靜淡泊的文,從花影繽紛,走到心如止水,從山重水復,走到云靜天高。
一個人年輕時,可以鮮衣怒馬,可以狂傲不羈,但一旦到了歲華之秋,經歷了人生種種,便可以低斂到不動聲色,清少納言,甘心做一個低眉的人,看花花嫻靜,看水水澄明,素然,簡靜,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竟無息的滋長出聽雪超塵的心情……
遠行宜春,相思如秋,君不聞,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么?
春日行人遠走,遠在眉眼盈盈處,遠在古樹斜陽里,就這樣想念著,想念著……不覺入秋了,秋風催襯梧桐落,那相思也變得渺茫,像葉的零落,化為塵,無處覓。從此衣帶漸寬,從此月鎖重樓,從此朝來寒雨晚來風……一年三百六十日,有心的人兒,你數一數,這是隔了多少個秋啊!
秋天了,便想獨自一人,小楫輕舟,漸入芙蓉浦,去做南塘秋里的采蓮人。尋她千度皆不是,皓腕下,誰是我前世錯過的那一朵?
歸來,將白生生的蓮子剝出蓬屋,撿拾一顆顆,用心熬制一碗養心潤心的米粥。一個女子,走過了青澀華年,退卻了懵懂,該是收斂起風花雪月的時候了,一顆心漸漸落了地,不再云山霧罩,甘心情愿的洗衣漿紗,相夫教子,過起了俗世里最樸素的煙火日子。
一顆心,如淡菊,如素簡,從此不再起微瀾。這世間有相聚便會有交錯,人生的緣,雖有太多不甘與不舍,但最終的最終,大都服從了運命,不為別的,只為心累了,像一枚秋葉,已無力再逐秋風,漸漸安于現狀,漸漸回歸宿命,或許,這是最好的安排。曾經最美,相逢,相知,相念,是否應該知足?
秋,收起了蔥蘢,不再熱絡,她是雪小禪筆下薄涼的女子,你來,不拒絕,你走,不挽留。她知道,一顆隨緣的心最美,一個隨緣的靈魂最自由,無須苛求什么,只因早已看透,繁華背后終落寞。
再也不是年少時,那個讀黛玉《秋窗風雨夕》而淚落腮頰的女子,歲華至秋,已無多少時光供你嗟嘆,該是潛心做事的時候了,低眉順目吧,修心境,修筆墨,修內涵,修學養,人生之雅趣幾多,有多少美麗待你去追啊!
秋天了,云淡天清,就要將心打開,不再拘泥于內心世界的輾轉,放眼窗外吧!我們可以去登高,去懷古,去眺遠山如黛,去看群雁飛南,你的眼界有多高,你的襟懷就有多廣。
秋,最美在山嵐,你,見過秋山的表情嗎?
清末畫家惲南田說: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妝,冬山如睡。四山之意,山不能言,人能言之。
畫者筆下的秋,有色彩,有韻致,有內涵,恰若一位盛裝出場的美人,宜畫,宜詩,宜筆墨,宜情調,宜詞章。748219美文網
張恨水在《月下談秋》里說:一雨零秋,炎暑盡卻。夜間云開,茅檐下復得月光如鋪雪。焚一爐香,煮一壺茗,橫一張榻,陳一張琴,院深閉,樓窗盡,我招明月,度此中秋。夜半作闌,歌水調歌頭一曲,蒼茫四顧,誰是解人?
作家筆下的秋,仿若身臨,有月,有蟲鳴,有藕花荷香,此情此境,如此感懷,仿佛飲了一盞月光釀的酒,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秋,有多安靜啊!仿佛所有的蕭疏之詞都與它有關——萬木蕭蕭下,黃葉舞秋風,凋零,枯萎,沉寂,腐朽……
秋,有多熱鬧啊!仿佛所有的繁盛之詞也與它有關——郁郁果香,山嵐紅遍,野曠云高,豐盈,充沛,圓滿……
冷寂是秋,熱鬧也是秋,秋啊,我到底該怎樣讀你?
秋,那么靜,安靜到,一滴秋雨的敲窗聲,一枚秋葉的落地聲,此時,一風一雨皆曲調,一草一木皆禪意,風雨可洗心,草木可靜心。
秋,那么淡,像極昔日里一個叱姹風云的人,百轉千回后,心底有了靜氣,逐漸退出名利場,學會在生命的規律中去發現寂然的歡喜,學會鞠躬壟畝去呵護那些微小孱弱的生命。
秋,是陶淵明的“白衣送酒”,張翰的“莼菜鱸魚燴“,是唐寅筆下的“秋風紈扇圖”,是易安的“東籬把酒黃昏后”……
寫秋,聽秋,讀秋,嘆秋……一個人,歷過了千里跋涉,才知一顆心的安頓最美,慣看了世情冷漠,才知一顆心的從容最美,走盡了錦繡繁華,才知一顆心的淡泊最美……
歷過跋涉,便長了三分學識,洞穿世情,已有了三分襟懷,走過繁蕪,就多了三分知足與感恩。不覺間,已是十分的好。
今日,不寫與眾雷同的秋,惟愿在古人的詩意里,在歲月的感懷里,尋一季淡泊之秋,那個秋,帶著天涯遠意,帶著曠古悲懷,帶著纏綿愁思。
秋,不需人擊節喝彩,不需人躬身逢迎,它只是人生的一場相逢,一次傾聽,只說給有緣人。等那知音的人兒,靈犀一點,悠然心會,便是紛紛桂雨的清香,便是月轉朱閣的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