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調順當地風俗
7月27日,在收到學校組織開展三下鄉活動開始的第二天。嶺南師范學院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揚“彩”令夏隊組織了一支四人小隊前往湛江市赤坎區的調順村。當兩者相遇,會“碰”出什么樣的火花?
當隊員們抵達調順村后,便開始圍繞著整個村子進行了調查和探訪。據了解,這個村子歷史悠久,民族文化氛圍濃厚,保留著大部分歷史文化及建筑。調順村的調順祖廟:順天宮寺和調順村的特色風俗:調順網龍、拜蔗搶蔗祈福等等。
據了解,順天宮創建于明代建文二年(1400年)。(順天宮)調順祖廟作為廣東省內規模排名第三的道教道場,也是湛江道教協會的辦公所在地。“送迎靈駕神心享,跪拜靈壇禮容盛“,在這里,每年都要舉辦著規模盛大的平安大醮大法會,太平清醮祈福大法會、調順島年例祈福法會等諸多法會活動。根據記載,調順祖廟最早建于明代建文二年,也就是1400年,那一年從福建莆田輾轉遷徙而來的一個黃姓的家族,開始在這個小島上開荒破土,建設家園,也建了這座祖廟,他們把這座小島取名為“調順島”,顧名思義是希望這里永遠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當然黃氏家族最早修建的祖廟早已因歲月的侵蝕不見蹤跡,而現在大家眼前所看到的這座金碧輝煌的祖廟是2009年全體村民集資重建的,歷時六年2015年完工,這里便成為了“調順民俗文化園”的核心景觀。
而調順村的調順網龍可就厲害了。調順網龍是一種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區調順島村世代相傳的傳統民俗文化,屬于舞龍藝術。自明建文初起至今已有六百年歷史,作為中華龍舞大家族中的一員,有其別具一格的演繹文化。調順網龍2012年被列入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調順網龍的歷史也十分悠久,據了解,調順網龍始于明朝,距今600多年。
說到調順村,就不得不提一下調順村的拜蔗搶蔗祈福了,因為這是調順村鬧元宵的方式。說起鬧元宵,大家腦海里想的也許是猜燈謎、賞花燈,調順村的可就大不相同了。搶蔗拜蔗扔泥巴、竹扎祈福船巡村是調順村鬧元宵的方式。到了正月十五這天,隨著鳴鑼,宣告拜蔗搶蔗活動正式開始。組織者抬著用紅紙糊的竹扎祈福船等巡村,象征把災難送走。祈福船等依次停在幾個拜蔗點上,預先被砍斷成一小節一小節的甘蔗被扔出,村里無論男女老少,都會去搶。同時,又會有人把田里挖出來的新鮮淤泥向那些搶蔗人不斷拋過去,據說被淤泥砸中了的人新的一年都有好運氣。
調順村的歷史非常久遠,調順村的故事也相當精彩,我們對于調順村的報道也要告一段落了。期望調順村能夠風調雨順,欣欣向榮。